第180章(1/2)
杨妙华的搞事可不是搞坏事,准确点说是准备挣事业。
这事儿说起来也是跟她这几天窝家里有关系,她那不是都没啥胃口,赵福安先还想着弄点好的给她补补,她哪里吃得下?心烦意乱也算是想惩罚下自己,她干脆顿顿都煮红苕给自己吃。
俗话说一斤红苕三斤屎,红苕这东西,顶不顶饿的另说,但吃了确实容易胀气,吃多了更要烧心。总之就是胃里不舒服。杨妙华上辈子这些年都没离开过红苕,再难吃也得往下咽,不然就得饿死。倒是这辈子日子才好过了几年?要说也没到顿顿吃饭的地步,都还是苞谷粑为主,但也没少掺杂红苕一起吃的,哪知道这回就几天顿顿吃红苕,居然就遭不住了。
这可真真是应了那句话,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啊!这好日子都才过多久?甚至想想都不算啥好日子呢,这稍微倒回去点,就这样了。
杨妙华也很无语,更让她无语的是,地窖里的红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剩的多,堆在一起,竟然在霉烂。
这样的问题她跟林大娘一说才发现原来孙家也有。他们两家都算是日子好过点的,对于红苕的消耗量就没那么大,而偏偏现在这时候,农村生产队农民自留下来最多的就是红苕,谷子麦子这种能做成大米白面的产量本来就低,大部分还都是要交公粮的,家家户户能顿顿吃上苞谷粑就算不错的了,更多的社员都得靠煮红苕吃红苕过日子,和后世日子过好了花几块钱买一根烤红薯的人不同,现在这时候的人,那真是吃红苕都给吃吐了,也必须只能吃红苕。
发现了这个问题,杨妙华忽然就想到前世后头农村对于红苕的处理,那时候养猪的人家都少了——八九十年代大家还用红苕喂猪,零几年开始几乎都用饲料混着米糠喂猪,再往后头,大家几乎都不养猪了,不赚钱了呀!于是红苕更找不到销路,咋办呢?就有人搞出了红苕粉条,就跟芭蕉芋粉条一样,比那个还好吃很多。哦对了,都想到红苕粉了,可不就也得想到这芭蕉芋吗?这可真真是个好东西。
上辈子他们这地方其实也不咋种芭蕉芋,都是二女婿那边公社,因为他们那边土地坡度更陡,耕地面积相对更少,改开后,那边的人就喜欢种芭蕉芋,这种作物哪里都能长,也不用怎么施肥浇水,非常省心,都不用怎么管,收获的芋儿能做芡粉,也能制作粉条,八九十年代的时候,二女婿那边的公社搞粉条也都弄出了点名堂的。所以后来种芭蕉芋的人少了后,才有人又琢磨出了红苕粉,红苕粉条可比那芭蕉芋粉条还要好吃,价钱更不一样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