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 攀登高峰离故乡(二十三)(1/2)
第四十五回乡试报名与赌局
晚上,和许少游一起回到小院,赵德昭从许少游处取回茗香书屋提供的王元景的科举文章。
许少游道:“我都指望你了。我喝多了,要先睡了。”
“你这懒虫,忒过分了。早知道即只买一份,节约十两金子。”
许少游倒在床上,含混道:“我,我补给你……”话音未落,呼噜声震天响起。
赵德昭摇摇头,回到自己小院。他关好院门、房门,点好蜡烛;然后铺开文章,一一细细研读。
读完,他赞叹道:“不愧是进士出身,清新脱俗、浑然天成。而且语带禅机又道法自然,韵律感十足。”
由于他这个小院远离赵德芳,所以他高声诵读起来,寻找、体会其中的内涵和神韵。一直诵读了十二遍,终于大有收获:“原来如此、原来如此!”
因为王元景文章中的禅机,却是和全真教有近似的地方,实际上是儒、释、道三家融合;主体为儒,而禅宗意味稍许浓厚一点。所以你不能说他就是禅宗人士,而是正宗的儒生、只是融合了道法自然和禅宗精髓。
有了这个发现,赵德昭对乡试充满了信心。
第二天晚上,许少游、汪康年、胡金堂齐聚赵德昭小院。他们还派各自的仆人、书童在四周警戒。
当然,赵德昭和许少游还是保密了王元景之事;这个机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,否则可能出大事的。
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,赵德昭仔细讲述了自己对这次乡试的体会,对做文章的注意事项。
“你们一定要记得,要用诵读道经、佛经的感觉作八股文。语句一定要通顺,切记誊抄是不要出错别字和涂改……”
虽然赵德昭没给他们提出“韵律感”这三个字,但就这些内容,对三人已经是极大地提醒与帮助了;他们坐在那里沉思,仔细消化赵德昭的话语。
最后,胡金堂道:“德昭的这番话,我们可得保密。知道的人多了,对我们不利。”
汪康年大点其头:“死道友不死贫道,只管保证自己中举。”
许少游道:“到时候,我们在德昭的带领下,风风光光回到临江城。明年,再一起赴京师会试!”
四人一起击掌:“一言为定!”
汪康年还是心思缜密道:“报名时,我们得分开行动,免得有心人搞事情。”
众人大点其头:“有道理!”
赵德昭已初显领袖风范,他眼睛里锋芒毕露、站起来沉声道:“各位,我们四人,来自同一个地方。今后,在大梁的官场上,同舟共济、守望相助!”
三人一起向赵德昭弯腰鞠躬:“愿附德昭骥尾!”
远处另一个小院,赵德芳和二十几个往届秀才在畅聊。从这点来说,他的人脉比赵德昭好太多了。
一个秀才道:“那纨绔只有三个人,可比不上德芳公子。”
另一个秀才道:“我们德芳公子,玉树临风,雍容大度,实在有学界领袖之风范。我等愿追随德芳公子,也请德芳公子指点一番,以利这次乡试。如果我们多中举几个,以后在官场上,可以形成一个势力。”
赵德芳谦逊道:“各位师兄,抬爱了,德芳愧不敢当。至于乡试,我的体会是……”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对乡试的看法、准备、注意事项,仔细分享给了众人。
他的科举境界,其实只比赵德昭低一筹。而且虽然对主考官王元景的风格一无所知,但他的科举体会,已经很接近赵德昭的分析了!不得不说赵德芳也是一个科举天才。
但这些往届秀才,用句俗话说是,他们已经被考“皮”了;无论赵德芳如何尽心尽力指点,他们的科举境界丝毫没得到提升。八月初八开始的乡试结果,其实是可以想见的了;全部落榜!
后来,他们大多成了赵德芳的幕僚,出了不少坏主意,给赵德昭造成了不少麻烦。
八月初一,乡试准备工作正式开始。
清晨,赵德昭起了个大早,他没有坐许少游的豪车,而是自己步行来到卖卷厂。
隆福客栈位置不错,离卖卷厂和贡院都不到五百步,所以科举考生首选住它这里。所以隆福客栈此时大幅度涨价,赚得银库都爆满了!当然,大多数考生还是住不到隆福客栈。因为城里客栈一房难求;很多考生还出了城去找住宿,他们必须提前预定车马、提前出发赶考,迟到了就完了。
赵德昭、汪康年、胡金堂他们都是许少游托布政使高大人的关系提前来预定的;赵德芳也是黄文柄托关系预定的。
赵德昭来到卖卷厂,却发现已经排起了十排长龙。这个时候托关系是没用的,几十个巡检拿着竹盾,用警惕的眼光注视着队伍,防止有人插队。
接下来,许少游、汪康年、胡金堂和赵德芳等也陆陆续续赶到,都各自找不同的队伍规规矩矩排起了长队。
一直到日头正中,才轮到赵德昭。他取出三十两银子,购买答题用纸三份。确实太贵了!
卖卷的官员还是很有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的,他细心地给赵德昭解说道:“其中这两份,是第一场和第二场各用一份,每份都由草稿用纸七页和誊真用朱线纸十四页组成;这最后一份是第三场用的,包含草稿纸八页,和誊真用朱线纸十六页。朱线纸每页有十二行,每行有二十五字;请注意观看,草稿纸第一页印有‘草稿起’,最后一页印有‘草稿终’。您必须用墨笔在用纸上作答,因此称为‘墨卷’。誊抄人用的是朱笔,所以称‘朱卷’。”
赵德昭谢了,送了他五两白银,这是明文允许的。然后审慎地接过来,用卷袋装好、贴身藏好。
另一个官员解释道:“答题用纸必须采用我们卖卷厂出售的官制纸,不然提交给收卷局接受证明时会被拒绝受理。因此,您刚才在我们卖卷厂购买答题用纸时,还需索要证明书。这就是证明书,请收好,遗失了不可能补办的。”
赵德昭同样谢了他,并送了五两白银。
接下来,赵德昭按照他们的指点,到收卷局提交证明书。收卷局同样有十个办事窗口,赵德昭来到其中一个人数比较少的窗口前排队。轮到赵德昭时,已是黄昏。窗口里几个官员都收了五两银子后,热心地指点他在各份答题用纸上按手印以证明身份,然后按照要求依次填写:
秀才姓名、赵德昭。年龄、十五周岁。身高六尺,面白无须,无隐疾。临江县东城人。住址:东城第三里弄、赵宅。
曾祖、讳名赵忠瑞,童生,乡绅,已殁;祖父、讳名赵顺康,童生,乡绅,已殁;父亲,讳名赵建文,举人,乡绅,已殁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