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如果要问刘正初,家到底是什么感觉?以前的他可能会告诉你,对于漂泊的孤儿来说,他孑然一身,身处何方,家便在何方。
但是今时不同往日,经历了拜师之后,又从二位兄长的口中,知道了黄泉的事情。这一切的一切,都让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。
躺在床上辗转反侧,既然无心睡眠,索性他也就不睡了。起身穿好衣服,推开房门,来到了偏殿的院子里,这也是他现在,甚至以后都要住的地方。
之前就说过了,岱岳洞天和人间相似。此时已经是下半夜,但是天上的月亮却依旧明亮,将整个小院照的如同白昼。
刘正初来到院子里的石桌前坐下,抬头看着天上的明月。迎接着这柔和的月光,让它自然的在脸上洒落。他的眼角突然有泪水淌下。
刘正初闭上了眼睛,伸手捂住了自己的脸。终于忍不住,趴在桌子上默默地流泪。这泪不是悲伤,而是感动,是有了家的感动。
他整个人,自从拜师了之后,脑子里都是浑浑噩噩的,所以后来和白无常说话的时候,他的脑子才反应的那么慢,实在是这种感觉太不真实了。
这种不真实的感觉,一直持续到刚才入睡前。师傅亲自过来,给他带来了一件道袍。他这才终于明白,原来自己有家了。
对于一个从小就是,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来说,家,是一个陌生的字。而他也习惯了流浪,四海为家。直到后来上山,遇见了那个老道士。
跟那老道士学道的日子,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时光,每天过得充实且快乐。这种感觉让他既享受又害怕,这一切都是那样的不真实。
他怕这一切只是一个梦,而梦,最终也会有醒来的一天。于是他选择了逃避,逃离了这个让他安心的道观,继续去流浪。
一个人虽然难熬,但是他习惯了孤独。只是偶尔还是会想起,那老道士的样子。好几次梦中,他都梦见那老道士在对着他笑。
于是后来,他明白了。他怀念的并不是老道士,也不是那个道观。他怀念的,只是在那道观里安心的感觉。于是他下了一个决定。
在跑了好几个中介之后,终于找到了一个房间,虽然面积不大,但好在是一个人住。周围也只是住着一些退休的老人。
于是就这样,刘正初有了自己第一个,名义上的“家”。就这样,在这个老旧的家属楼,一住就是两年。这两年,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最明显的一点,就是他有钱了。但是他却从来没想过,要搬出这个地方。甚至后来,他找到了房东,出钱将这个房间买了下来。
虽然很不想承认,但是刘正初知道,他是一个念旧的人。说来也是好笑,一个四处流浪的孤儿,竟然说自己念旧,让人知道了,估计要笑掉大牙。
但是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。念旧算是一个缺点吗?不!念旧的根本其实只有三个字,那就是——
放不下!
放不下过去,放不下自己的以前,甚至放不下那些以前,和自己有过交集,形形色色的人和事。是这些人和事,成就了今天的他。
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中,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关山难越,谁悲失路之人。萍水相逢,尽是他乡之客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