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2章 李煜说爱你们(1/2)
以“萍乡煤矿”开发为起点,南唐开始了对传统小农经济模式的局部改造。
之所以说是“局部改造”,是因为受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约束,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无法开展,李煜提供给澄心堂众人的思路,就是职业替代。
譬如,各地砍柴的、烧炭的职业,全都改成“手工蜂窝煤”生产者,都是低级劳动,没啥技术含量,也不需要上岗培训。
基于现代经济学术语,一个新的发明是能够带动产业链发展的,要生产“蜂窝煤”,就得由手工蜂窝煤的磨具,大量制造的过程中,又刺激了采矿业、锻造业,煤炭的需求量增加,又能将大量劳动力吸引到“挖煤大军”当中。
人呐,都是“由奢入俭难”的,一旦尝过了好东西,就不愿意再开倒车了。老百姓发现,一天只需要四五个蜂窝煤,就比烧一捆柴节省、干净。这种情况下,再逐渐推行禁止砍伐树木的规定,也就不会引起老百姓恐慌与抵触。
进一步,进行赋税改革,李煜就提了一个字,减!
将征税全都集中到源头上,减少商业、农业、手工业过程中的税,这样一来,税与价格捆绑起来,南唐百姓惊喜地发现,自己不会再收到层层盘剥,而国库也更加充盈。
至于山区老百姓养头猪、羊,养点鸡鸭鹅,随便!不征税!
这么做的底气,就在于吴越这个“大粮仓”与“大盐库”,只要有大米与食盐兜底,剑州、信州、歙州等山地较多的老百姓,完全可以用猪牛羊卖的钱,低价买到一部分粮食。
不仅如此,只要种棉花、种菜子、种麦子等“非水稻作物”,南唐启动政府采购,都能换成钱,当然是大唐宝钞的纸币。
通过政府采购,十大皇商运作,将大唐宝钞的发行量,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“通货膨胀”状态下,刺激老百姓花钱、挣钱、再花钱、再挣钱……
一句话概括,就是“南唐经济内循环”。
洪武元年,三到六月,汪大渊、杨仁晖两人航海先后归来,这俩人虽然没有找到美洲,却又在南洋、西洋转了一大圈,在旅途中、目的地与阿拉伯人、印度人等交易,带回来了绿豆、西瓜、苦瓜、菠菜、胡萝卜、南瓜、洋葱等(查过资料,放心食用)。
两人还为自己没有完成“找到美洲”任务忐忑不安的时候,李煜抱住两人,一番安慰、册封高官,然后再众目睽睽之下,抱着一颗干瘪的南瓜激动落泪。
有了这玩意儿,灾年也能少饿死不少人啊。
“李玉”听自己姥姥讲过,五八年“粮食关”的时候,一个大队的人,过冬就靠着喝南瓜粥活下来的,而且,这玩意儿不仅产量高,关键随便什么地方都能长,比水稻好伺候!
当年,小周后、药娘分别诞下麟儿,取名李仲良、李仲季,九个妃子依次怀孕,唯独吴越九公主未有动静,为安抚钱氏王族,李煜再纳妃三人,册封婕妤。
洪武二年,张洎秘密前往南唐,代替赵光义密谋策反之事,此时,杜太后已经去世,赵匡胤再无顾及。
权衡利弊,李煜将赵京娘所藏书信、一应罪证,秘密送给赵普,又设计圈套,引发“晋王之乱”。
赵光义、李处耘兵败之后,向关西逃窜,进入金州之后一月,宣布成立“大金帝国”。
赵匡胤欲继续征讨,尚未动手,龙幼安自云梦泽发兵,悉数剿灭,俘虏赵光义、李处耘后送往淮京。借机,南唐势力渗透到川蜀之地。
同年七月,赵匡胤将赵光义贬为庶人,打算流放海州,途中赵光义“因病而逝”,李处耘则不慎“落水而死”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